合理用藥 | 過敏性結膜炎用藥選擇
過敏性結膜炎是眼結膜與由空氣傳播的過敏原(花粉,灰塵,塵螨,動物皮屑等)接觸,導致IgE介導的局部肥大細胞脫顆粒和變態反應性炎癥,其中季節性和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占74%。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的主要致敏原是花粉,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的主要致敏原是塵螨。過敏性結膜炎患者的主要癥狀為眼癢、白眼球發紅、流淚及分泌物增加。
過敏性結膜炎患者不要揉眼,在癥狀期停止使用角膜接觸鏡,進行冷敷,有助于減輕眼瞼和眶周水腫,可全天候不受限制地使用經冷藏的人工淚液。此外,還應遠離過敏原以減輕癥狀及體征。對于多數患者,主要是緩解眼癢、眼紅等不適;對于長期發作或病情遷延的患者,則以控制炎性反應為主。過敏性結膜炎首選局部治療,而不是口服藥物治療。
治療藥物
局部用抗組胺藥/血管收縮藥的復方制劑。代表藥物有萘甲唑啉/非尼拉敏,副作用為超過2周用藥可導致反彈性充血,適合短期(少于2周)或發作時使用。
局部用穩定肥大細胞特性的抗組胺藥。代表藥物有奧洛他定、氮卓斯汀、酮替芬、依美斯汀。副作用為刺痛和燒灼感、頭痛以及眼干加重。該藥多在數分鐘內起效,至少應治療2周,對于急性期患者推薦使用。
局部用肥大細胞穩定劑。代表藥物有色甘酸鈉、吡嘧司特鉀、洛度沙胺氨丁三醇。副作用為眼瞼炎、眼刺激感、結膜充血等。治療開始后5-14日可達到充分效果,對急性癥狀沒有幫助,適用于不能耐受其他治療且可預計癥狀開始時間的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患者。
局部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代表藥物有普拉洛芬、雙氯芬酸鈉,副作用為眼部刺激感、瘙癢感、結膜水腫等。該藥療效不如局部用抗組胺藥,在大多數情況下療效有限。
局部用糖皮質激素。代表藥物有氟米龍、氯替潑諾、潑尼松龍,副作用可危及視力,包括白內障形成、眼壓升高、青光眼及繼發性感染等。僅用于具有穩定肥大細胞特性的抗組胺藥未充分控制癥狀的患者進行短期“沖擊治療”(最多2周)。
口服抗組胺藥。代表藥物有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副作用可引起眼黏膜干燥,在某些患者中可減少淚液產生,特別是同時存在干眼的患者。該藥可能對同時伴有鼻炎和全身瘙癢的患者有幫助,藥物起效比局部用藥慢,但可預防性使用。
正確選藥是關鍵
對于季節性和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患者,具有穩定肥大細胞特性的局部用抗組胺藥是首選用藥,其他可選擇的藥物還有局部用肥大細胞穩定劑和口服抗組胺藥。對于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患者,應盡可能在預期癥狀發作前至少2-4周開始治療,以優化效果。
對于合并鼻炎的過敏性結膜炎患者,可局部用抗組胺藥聯合鼻內用糖皮質激素或口服抗組胺藥。
對于伴有干眼癥的過敏性結膜炎患者,應避免口服抗組胺藥,該藥可加重干眼癥狀。
對于患有過敏性結膜炎的孕婦,可使用色甘酸鈉滴眼液進行治療,1-2周才能充分發揮療效,最好在可預測變應原暴露前兩周開始治療。如果效果不充分,還可選擇抗組胺滴眼液進行治療。孕婦應慎用糖皮質激素,避免使用血管收縮劑和減充血劑滴眼液。(王海蓮藥師的咨詢干貨)
參考文獻
1.Pedram Hamrah, etc. 過敏性結膜炎:處理,UpToDate.
2.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我國過敏性結膜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8年)[J].中華眼科雜志 2018,54(6):409-414.
(來源:中國食品藥品網,作者:王海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