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發布
更新核心要點梳理
1、“病原學特點”中提到:目前Omicron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株成為主要流行株。現有證據顯示Omicron株傳播力強于Delta株,致病力有所減弱,我國境內常規使用的PCR檢測診斷準確性未受到影響,但可能降低了一些單克隆抗體藥物對其中和作用。
2、“傳播途徑”明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經氣溶膠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3、“臨床表現”中提到:曾接種過疫苗者及感染Omicron株者以無癥狀及輕癥為主。有臨床癥狀者主要表現為中低度發熱、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4、“診斷原則”提到: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為確診的首要標準。未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可作為診斷的參考依據。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者和既往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者,原則上抗體不作為診斷依據。
5、“鑒別診斷”增加: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觸者,即便常見呼吸道病原檢測陽性,也應及時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
6、疑似病例排除標準修改為: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可排除疑似病例診斷。(不再要求抗體)
7、“治療”中提到: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相關集中隔離場所不能同時隔離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等人群。隔離管理期間應做好對癥治療和病情監測,如病情加重,應轉至定點醫院治療。(輕型病例,集中隔離管理,而不要求去定點醫院治療)
8、“抗病毒治療”中增加:PF-07321332/利托那韋片(Paxlovid)和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
9、解除隔離標準有較大更新:輕型病例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為40,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或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可解除隔離管理。
10、出院標準有較大更新: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為40,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或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
11、預防部分提及: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可以減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發病,是降低重癥和死亡發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種條件者均應接種。符合加強免疫條件的接種對象,應及時進行加強免疫接種。
(來源:SIFIC感染視界整理)